产品展示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厅里,十几个孩子穿着洁白的击剑服,手持花剑,在剑道上灵活地移动,面罩后面,是一张张专注而兴奋的小脸,不远处,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静静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动作,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享受击剑的纯粹快乐,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重回剑道的孩子们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北京市各类击剑训练场馆已全面恢复线下教学,周末的击剑俱乐部重新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
“最初恢复训练的那天,孩子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场馆,一个个兴奋得像过节一样。”王钰描述着当时的场景,“有的孩子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就为了能早点穿上击剑服,踏上久违的剑道。”
数据显示,北京市目前有近3000名青少年注册参与击剑训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王钰认为,这反映出家长们越来越重视体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价值,而击剑作为一项兼具智力与体力发展的运动,正受到更多青睐。
击剑带来的多维成长
王钰从2005年开始从事击剑推广工作,十八年来见证了无数孩子通过击剑获得的成长和蜕变。
“击剑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更是一种教育方式。”王钰解释道,“这项运动能够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剑道上,每个孩子都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做出最佳判断,这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
她讲述了一个真实案例:一个曾经十分内向的小男孩,在参加了两年击剑训练后,不仅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他的母亲告诉我们,击剑训练中的每次交锋都在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挑战和压力,这种能力也延伸到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中。”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支持了王钰的观察,该研究显示,长期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在专注力、决策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同龄人。
科学训练与快乐体验并重
尽管击剑能够带来诸多好处,但王钰强调,不应该将成绩压力过早地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的理念是让孩子首先享受击剑的乐趣,在快乐中自然提升技能。”王钰说,“击剑协会近年来一直在推广‘快乐击剑’的理念,鼓励教练们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入门门槛,增强趣味性。”
北京市击剑协会已经推出了一套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科学训练体系,针对5-7岁的初学者,训练中以游戏和基础动作为主;8-12岁的孩子则开始学习战术思维和比赛规则;13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是否进行竞技性训练。
“我们不强求每个孩子都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我们希望每个接触击剑的孩子都能从中获益,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王钰补充道。
安全保障措施全面升级
后疫情时代,北京市各击剑场馆的安全卫生措施已经全面升级,王钰介绍,所有击剑场馆都严格执行消毒流程,训练器材每次使用后都会进行消毒处理,协会还制定了科学的训练强度指南,避免孩子们因突然增加运动量而受伤。
“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王钰表示,“我们要求所有会员场馆配备专业的防护装备,并定期检查更新,教练员也必须持有急救证书,确保能够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协会还推出了“击剑家长课堂”,帮助家长了解击剑运动的特点和孩子的训练进度,避免因不当期望给孩子造成压力。
击剑运动的未来展望
随着击剑项目在中国的发展,这项曾经被视为“小众”的运动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王钰认为,这与击剑项目本身的特性和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击剑作为一项‘智者运动’,能够培养孩子的气质、风度和思维能力,这与当下素质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北京市击剑协会未来计划推出更多击剑普及活动,包括“校园击剑体验日”、“家庭击剑趣味赛”等,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欢上这项运动。

协会也在加强教练员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我们希望建立一支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懂得儿童心理、善于激发兴趣的教练队伍。”王钰说。
重回剑道的意义
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够重新回到剑道上训练,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
“击剑是我的快乐源泉!”正在参加训练的五年级学生张晓笑着说,“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训练,更喜欢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的感觉。”
另一位学员李明的母亲表示:“击剑训练恢复后,孩子明显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我看到他在剑道上学会了尊重对手、坦然面对胜负,这些品质比任何奖牌都珍贵。”
王钰最后总结道:“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冠军,而是让更多孩子通过击剑获得快乐和成长,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绽放笑容时,我们知道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这就是我们最简单也最真挚的愿望。”
在训练厅里,孩子们的身影在剑道上穿梭,银白色的剑身在灯光下划出优美的弧线,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守,都是成长的故事正在上演,而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工作,就是为这些故事提供最好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