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银光闪烁,剑风呼啸,3000余名击剑运动员齐聚南昌,在这场全国最高水平的俱乐部联赛中展开为期四天的激烈交锋。
2025赛季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本周末在南昌国际体育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支俱乐部代表队,逾3000名运动员、教练员及裁判员参与此次赛事,规模创下历年之最。
清晨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早已人声鼎沸,剑道上金属碰撞声与选手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看台上坐满了紧张的教练和家长们,每个人的目光都追随着场上那一抹抹迅捷的身影。
01 大赛启幕,规模空前创纪录
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在晨光中焕发着活力,场馆内,三条比赛区域同时进行着不同组别的预赛,剑手们身着白色防护服,宛如现代武士般在剑道上移动。
本届赛事组委会主任张宏波表示:“今年参赛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0%,特别是青少年选手比例显著提升,这说明击剑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赛事分为花剑、重剑、佩剑三个剑种,设U10、U12、U14、U16、U17+和公开组等多个年龄组别,最小的参赛选手年仅8岁,而最年长的选手已经65岁,真正体现了击剑运动全龄化的特点。
02 少年锋芒,青春剑客展风采
在U14男子花剑比赛区域,来自上海剑心俱乐部的小将李昊然刚刚以15比8的比分战胜对手,年仅13岁的他已有6年剑龄,脱下头盔后稚气未脱的脸上还挂着汗珠。

“我很喜欢击剑,它让我学会了专注和坚持。”李昊然说这话时,手中还紧握着他的花剑,眼神中透着超越年龄的坚定,他的母亲在看台上告诉记者,练习击剑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降反升,因为“击剑培养了他的专注力和战略思维”。
青少年组的比赛现场气氛热烈但不失友好,小选手们即使在激烈对抗后,也会主动与对手握手致意,践行着击剑运动的精神。
03 老将新传,不惑之年仍驰骋
公开组比赛中,45岁的王文渊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练习击剑已有十年之久。“击剑是我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最佳方式,”王文渊在比赛间隙表示,“它不仅是体能上的锻炼,更是心理上的修炼。”
与王文渊对阵的是22岁的大学击剑队队长刘畅,这场跨越了二十余岁的对决最终以年轻选手险胜告终,但王文渊依然笑容满面:“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还在剑道上。”
这样的场景在公开组比比皆是,击剑运动因其伤害风险相对较低且战术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成年人参与,成为都市白领的新宠。

04 裁判视角,严格执裁保公平
裁判长李建军已经从事击剑裁判工作二十余年,他告诉记者,本次比赛采用了最新的电子裁判系统,同时保证了每场比赛都有国际级裁判现场执裁。
“击剑是一项十分注重规则和尊重的运动,”李建军说,“我们不仅评判得分,更重要的是确保运动员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比赛。”
本次比赛还启用了多位年轻裁判,其中包括前国家队队员赵雪梅,退役后她转型成为裁判,希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对击剑的热爱”。
05 俱乐部生态,培育击剑新土壤
北京锐剑俱乐部本次派出了32名选手参赛,是规模最大的代表队之一,创始人兼总教练郑伟原是国家队队员,退役后创办了这家俱乐部。
“中国的击剑俱乐部生态正在逐渐成熟,”郑伟说,“我们不仅培养竞技运动员,更重要的是推广击剑文化。”
据统计,全国现有注册击剑俱乐部超过800家,比五年前增加了三倍多,俱乐部模式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仅依靠体校培养人才的单一模式,为击剑运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土壤。
06 东道主备战,南昌打造体育名城
作为东道主,南昌市为本次比赛做了充分准备,市体育局局长杨帆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高水平的赛事,推动击剑运动在南昌的普及,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南昌市近年来加大了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新建和改造了多个体育馆,能够满足国际级赛事的举办要求,本次比赛还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赛,门票在开赛前一周就已售罄。
当地政府还组织了击剑体验活动,让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项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的运动。
07 产业联动,剑器装备显科技
比赛场馆外的展区内,多家击剑装备供应商展示了最新产品,一款智能击剑服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套装备内置传感器,可以记录运动员的动作数据和运动负荷。
某运动品牌区域经理林天明介绍:“近年来,击剑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材料越来越轻便透气,保护性能也更强了。”
击剑运动的普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剑具制造到服装生产,从培训教育到赛事运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比赛仍在继续,剑尖碰撞的铿锵声在体育馆内回荡,明天将产生本届赛事的第一批金牌得主,但无论胜负,每位站上剑道的选手都已经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银光闪烁中,一个个身影在不断移动、进攻、防守,击剑运动正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书写着新的传奇。







